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5-10-01 17:32:42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十篇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二等分、四等分,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图形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幼儿常见的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与教学相关的PPT、魔术袋一个。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随故事内容出示PPT。

讲完故事设计问题:羊村长和喜羊羊分蛋糕,两个人一样多,怎么分?

2、指名让4-5名幼儿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请全体幼儿参与进行二等分。

(1)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每组选一个代表到口袋里摸图形,摸到什么图形,那组就对什么图形进行二等分。

(2)幼儿尝试进行二等分。

(3)每组选代表说说怎么分?如何验证?

4、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选出上述幼儿二等分的作品为范例,引导幼儿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教师小结:我们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就叫二等分。

5、在二等分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

(1)PPT上出现美羊羊和懒洋洋,请幼儿思考:这时有四个人,应该怎样分蛋糕?

(2)提问:什么叫四等分?

(3)小组讨论:怎么在原来二等分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每组至少讨论两种方法?

(4)幼儿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操作。

(5)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6)提问:你是怎样进行四等分的?请幼儿在图形上画一画。

6、活动延伸:

出示不规则橡皮泥,这个可以进行二等分、四等分吗?

【活动反思】

理解二等分,四等分的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经意地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科学)

  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 ……此处隐藏5261个字……当大家帮助小熊后,小熊是怎样说的?

③大家为什么都愿意帮助小熊呢?

因为幼儿刚刚进入大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限,因此以故事的导入方式更易于孩子接受和理解,欲先动其心,必先动其情,先要在情感上引起幼儿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感恩同心圆

以故事引入本节活动的主题,

教师提问:

①在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人帮助过你?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说出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如家人、老师、同伴、医生、警察、清洁工等等。

②在这些人当中,你觉得谁对自己的帮助最多?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同心圆,请幼儿对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一个简单的排序。通过两段视频“感恩父母”和“感恩老师”,以促动心弦的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告诉幼儿我们生命当中首先要感谢的是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其次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

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让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本环节设计了一个排序小游戏,通过图片与音乐的结合,加上老师的讲述,让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再现,激起幼儿心中的那份感动。为下一个环节的情感体验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

此时课件画面为同心圆。

教师指着画面进行三个问题的提问:

①有这么多人给了我们帮助,那么现在你特别想对谁说声“谢谢你”?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声地说出心中的那句谢谢。

②感谢别人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还要拿出实际行动。那你会怎么做去感谢帮助过你的人?

这个问题的提出,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内心的想法,鼓励他们说出多种表达谢意的方法,如做到不挑食,感谢幼儿园厨房里的叔叔阿姨;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感谢老师;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感谢爸爸妈妈等等。并请幼儿站到照片前,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③刚才大家在感谢别人的时候,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小结:原来不仅被别人帮助是件开心的事,感谢别人同样也是一件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呀!你也这样认为吗?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个部分的情感体验,主要让幼儿自己主动说出谢谢,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感谢,三个问题的提出让幼儿逐步感受到感谢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达到既定的预设目标。

第四环节:感恩的笑脸

师:(课前对幼儿已讲过故事《感恩的笑脸》,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

还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感恩的笑脸》吗?

妈妈告诉詹尼就算是肚子饿的时候,也能找到十个感恩的理由。今天老师也准备了很多笑脸,请你仔细地想想,从早上到现在有什么让你感恩的理由呢?想到一个就在自己的手指上贴一个笑脸。

因为幼儿很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想法多做反思,一般是过去就忘了,所以只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上一环节,幼儿已经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过感恩,但感恩的事件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在这个环节就提供给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请每个幼儿都去回忆今天发生了哪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能做到有一个感恩理由贴一张感恩的笑脸,及时让幼儿进行反思,告诉幼儿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感恩。

教师看看幼儿贴满笑脸的小手,用夸张的口气说:哇,就一天的时间,就有这么多值得去的感恩的理由呀。感谢别人,我们也能收获快乐。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班主任作总结:感恩是一种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地帮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把你抚养长大;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教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学会感恩,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如果你还没有对帮助过你的人说过“谢谢”,那就从现在开始。

活动反思

本节班会课我们要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我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体会,去感悟,而不在于老师有多少乏力的干预和空洞的教化。因此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教师只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成效。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做到系列化,一节短短的班会课也许只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一丝感悟,所以这还需要长期的巩固和引导,做到家园共育。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幼儿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并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冬天独特的魅力所在。

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说出冬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之处。

幼儿能自由地组织语言大胆地表达对冬天的情感。

使幼儿掌握一些冬季生活基本常识。

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冬天的进一步探索。

活动准备

“东爷爷”的录音 ,冬季雪景图片,一张内容不符合冬季特征的图片(穿裙子的小女孩,青蛙,荷花,长的郁郁葱葱的大树等),幼儿人手一套画片(冬季的树木,雪人,滑雪的小女孩,穿凉鞋的孩子,知了等),小画板,油画棒

活动过程

1 让孩子闭上眼睛,播放冬爷爷的声音:“呼……北风呼呼吹,大雪飘呀飘,我是冬爷爷,你们可知道?小朋友,你们怎么知道我来了?”通过对幼儿听觉的引导,使幼儿感知冬天的情景,启发幼儿对冬天的联想。

2 出示冬季雪景图片,让幼儿观察。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提示幼儿从图中的颜色,景物,人们的穿着,正在进行的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3 出示穿冬装孩子的教具,问:冬爷爷来了,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我们怎样过冬?除了衣着,人们还想到了什么办法抵御寒冷?

4 粗心小画家的图画,孩子仔细找出不符合冬季特征的地方,给予纠正。幼儿要语言表达连贯,阐述清晰。

5 游戏《看谁答的快》。老师说出某一物体和现象,幼儿迅速判断出是哪个季节。如:“手套”,回答“冬天”。“扇子”,“夏天”。

6 贴图活动。让孩子用自己手中画片在画板上贴出一幅冬季图画,用油画棒添画其它冬季景物。

7 延伸活动。动手制作冬爷爷带来的雪花,雪娃娃,或向爸爸妈妈学一首关于冬天的诗或儿歌,自己编也行,然后在班上表演。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上,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发言也很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引导,启发。

小百科: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