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xx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xx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xx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 ……此处隐藏30320个字……>一次,一位满身灰尘,气喘吁吁,蜷缩着身子,不住发出一两声咳嗽的老者来给不小心感冒的女儿送药。那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这药一天吃几次、这药一次吃几片……叮嘱完这一切,他匆匆离去。教室里哈哈大笑。老师有意停下教学,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说:“中国有句俗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的确如此!这位可敬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大老远赶来,只为给自己心爱的女儿送药。此时此刻,我真为她有这样的好爸爸而高兴!此时此刻,我也相信她定会为有这样的好爸爸而自豪,也一定会好好报答这样的好爸爸、好妈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当你生病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当你离开温暖的家时,你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去做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外出时,他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看似多余的突发事件,成了教学不可多得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看到:那位原本低着头的女孩,高兴地抬起头,眼中满含泪水。过后不久的一次作文,这个女孩将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写成了长达四页多的作文,真情实感,读着催人落泪,班上竟有十多个孩子不约而同写到了这件事。课下,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发笑的孩子,纷纷向那个女孩道歉。见此情形,老师欣慰地笑了。此时的我和孩子们,如同三伏天吃了一道精心调制的苦瓜,又如暑天里及时服下了一剂黄连上清丸,清心、败火!
四、讲桌上的沙枣花(热处理——火辣辣的麻辣烫)
五月的一天,我走进教室:好香!只见讲台上放着几枝瓶插沙枣花,窗台上还放着几枝,就连教室后边的水桶里,也插满了沙枣花。同学们咧嘴笑着。我笑着赞道:“好香的沙枣花!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说着,我猛然转过身,快速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题目:《好香的沙枣花》《我是沙枣花,我好疼》《离开妈妈的孩子》《沙尘暴又来了》……同学们看了一眼,低下了头,有几个低得都快到桌下了。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沙枣花是美的,但我们的行为一点不美!”有的说:“假如人人都这样做,那地球不都成沙漠了吗?”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说:“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真的好难受,但多亏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见此情景,我干脆让大家任选一题作文。同学们写得很投入,效果也不错。课后,我曾多次见到班上同学劝阻其他班级同学折沙枣花的情景。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但我想那“沙枣刺”一定会扎得够他们不好意思了。这虽不刺耳,但品起来却是有味的“批评”,真如寒冬里围着火锅吃麻辣烫一样,火辣辣的,够味!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内心就像丰富、灵动的世界一样,教师只有用一颗宽容、智慧的真心,善待学生,才会点拨出课堂五彩缤纷,品味出教育的无穷趣味!酸甜苦辣都是爱。教师既是烹调高手,用心调出世间美味;教师更是良医,要善于将它调制成灵丹妙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5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这与我国新课改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内容相矛盾。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