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随笔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随笔1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
这天早上,妈妈要煮美味的粽子。只见妈妈往锅里放了水,把锅放到煤气灶上,把粽子放到了锅里,点上了火。过了不久,一股香味从锅里飘了出来,美味的粽子出锅了。粽子有点像三角形,难怪它们有“角黍”之称呢。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了绑着粽子的线,把粽叶一层一层地拆开,终于可以吃了。粽子有一层糯米,吃到里面就是馅了。粽子馅也多种多样,有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丰富多彩。我吃到的是肉馅。肉配合糯米,真是又香又美味。我吃了一个,还是回味无穷,于是我又吃了一个。虽然我没体验到包粽子的乐趣,但是我尝到了粽子的美味。
端午节还要赛龙舟,传说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我曾经看过赛龙舟,那场面很壮观。有一些人负责敲锣打鼓,有一些人负责划龙舟,其中有一个人在船尾划。所有龙舟都拼命向终点冲去。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随笔2中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农历5月5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有的。不愿看见国家灭亡的屈原投江而死,人们将食物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为了不让鱼虾吃掉食物,人们便将食物用粽叶包裹,在5月5日划着龙舟将粽子投入江中。慢慢的便演变成了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我喜欢端午节一个重要原因。看龙舟的河边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许多人。我不慌不忙的从口袋里拿出看比赛的秘密武器——高倍望远镜。看!几十只龙舟如挣脱了链锁的猎犬,向他们的猎物——终点飞奔而去。一只红色的龙舟脱颖而出,把其他龙舟落在后面。突然!一只蓝色的龙舟奋力直追,一下子超过了红色的龙舟,红色的龙舟不肯善罢甘休,两条龙舟龙争虎斗,把其他龙舟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其他龙舟望尘莫及。
我调节了望远镜的倍数,只见两条龙舟上的队员个个汗流浃背,但他们还是随着鼓点的节奏奋力的向前滑,河水和汗水混合起来滚了下去。每个船上唯一的打鼓人为了激励队员,也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打鼓,而且每打一下就大声的喊一下,喊声振奋人心,队员划得更起劲了。看着如此振奋人心的画面,观众沸腾了,欢呼声,叫喊声震耳欲聋。我也心里想:这比过山车更加刺激。最终,红色龙舟以大约1米的优势赢得了这场比赛,我不经心想:蓝色的龙舟输得太可惜了!
端午节,还要吃粽子,吃鸭蛋鸡蛋鸽子蛋。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得吃。端午节这一天,全家除了很小的孩子,都要吃粽子。蛋可以不吃,但粽子必须吃。还可以叫外婆或奶奶,给你挂一个蛋囊,里面装个鸡蛋,饿了就拿出来吃一下。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3一如往日
只是没有往日的疲惫
拥有的只是等待的无奈
默默的我问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错了心
还是我爱错了你
没有人知道
就如没有人知道天空何时会流泪
鸟儿为何会悲鸣
凉如水的夜晚
纠缠而又烦乱的思绪
如果你知道
那么请告诉我究竟是我用错了心还是爱错了你?
是谁曾经说过,不会放弃,而如今只留下我一个人.现在的你依旧欢言,我却站在长长的寂寞的海岸线,从什么时候,寂寞,眼泪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是命运的不公,还是我们原本就不该彼此相识.今年的端午节到了,一如认识她之前那样,在相同的地方,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而面目全飞!
过去的依旧会过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如过我还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只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还有那孤独的灵魂!每当清晨起来,眼角还有残存的泪痕!原来好多的梦是真的,只是我们都清楚,不愿触碰内心的那颗线,许多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又重复.回首当年,展望未来.你觉得我还有未来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节的今天,我的手里紧握的只是那根回忆的线!是啊,一段感情的结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开始呢?谁会告诉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美丽的结局!在乎的人,会伤的比较深,不在乎的会选择一笑而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之处.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许本不该继续的感情,我一如继往,无法释怀。
端午节随笔4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亲节,当端午节遇上了父亲节,可以说是难得的巧合。粽子飘香,雄黄酒浓。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在挂菖蒲、悬艾叶,薰苍术、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赛龙舟、跳钟馗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近日,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传说之一,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当我读罢孝女曹娥的传奇故事,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一名只有14岁的女孩子,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年龄,该是凭着一种对父亲多么强烈的爱,让她在父亲溺于江中17天之后的五月五日(农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许是曹娥对父亲真挚而炽热的爱感动了上苍,5天之后,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亲,平安上岸!
人们常说:女儿和父亲是前世的情人。民间也流传着“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的说法,无不体现出父女情深!在端午节的浓浓节日气氛里,收获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感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 ……此处隐藏9987个字……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随笔15当浸透整个村庄的槐香慢慢地随风淡去,南来的燕子在淡蓝色的空中上下欢快地舞蹈,田地里的麦苗开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儿时的记忆也随着满街飘飞的粽香逐渐舒展开来。
“五月五,是端阳。花花绳。不可少。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这首童谣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全部写照。
刚进入五月,母亲就会拿出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的丝线给我们搓花花绳了。所谓的花花绳,就是把那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搓好后,母亲便会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脚处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绳的我会很快跑出去向小伙伴炫耀我的花花绳是多么的漂亮。小伙伴们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绳,都说自己的最漂亮,我们会为此争吵不休,直到大人们出来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会告一段落。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绳的真正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过,戴上它,我们就会平平安安,出门还不会碰上蛇。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觉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
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传统的节日。还没到端午,我却早已掰着小指头掐算了好几遍时日,盼望着端午快点到来。
端午的前两天母亲就忙开了,她和村里的婶婶阿姨们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叶 ”(胡叶,山上的一种植物,形状像小树,叶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乡人常用它包粽子。)回来后,我和弟弟便会帮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叶子,拿到河里认认真真地清洗干净,再找个干净的地方晾干。粽叶准备好了,母亲便会去镇上的集市,买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灿灿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采买的时候往往会照顾家里人的口味,各自都买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会叫上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听大人们说艾蒿既能辟邪驱鬼,又是蚊子的克星,要是在端午节那天门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会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把拔回来的艾蒿插在门上,还会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儿孙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爷爷或老奶奶的门上。这一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学的时候,那些孤身的爷爷奶奶就会笑着问我们:“是哪个乖娃娃给我门上插上艾蒿?”我们一个个都会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烟便各自无影了。
端午这天,等我们上学后,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泡米、泡粽叶、准备开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但真要包起来却很不容易。母亲把所有原料泡好后,在院里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放上一个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几个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两三张粽子叶,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状,然后用一个勺子往里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里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等,放好后就用粽叶包起来,捏实后用手将多出的粽子叶卷回来,再形成一个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线捆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却很费时间,等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好,一个上午便也过去了。而煮粽子还得再用三、四个小时,我们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学回家,老远便能闻见粽子的香味。母亲早就从锅里捞出两只熟透的粽子,用凉水泡好,剥开放在雪白的盘子里,放上白糖,等着我们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夹开粽子,放在嘴里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叶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亲则在一旁笑看我们的馋相。通常开始下肚的两个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囵吞枣,当肚子逐渐饱胀,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满糖末的嘴角,摸摸圆滚滚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但母亲这时却总是让我和弟弟给村里那些没人包粽子的爷爷和奶奶们去送粽子,本来极不情愿,可是当我看到爷爷、奶奶们高兴地不停给我们的口袋里塞糖和瓜子,我们也就乐开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时候就更来劲了。
第二天上学,同学们一见面,也不说其他,立刻就问:“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还是马脚粽?”接着大家就开始赞叹自家的粽子是多么的糯滑香甜,虽然已经开始上课,心思却还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课都上得极为无趣,但那一天的我们却是极为开心。
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有母亲包的粽子,但却能让我们整整兴奋好几天。那清香的艾叶、神秘的传说、暖暖的亲情,让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是如此浓厚。
“粽子买回来了,粽子买回来了。”儿子的欢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公和儿子从超市买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豆沙的、红糖的……可我总是吃不出儿时粽子的那种香甜。我正在思索这粽子里面到底少了那种味道,这时正好母亲打来电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少了母亲浓浓的爱,于是,我更加思念母亲,和她那亲手所包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