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

时间:2025-05-18 03:19:40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后,时常会跟学生讨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老爷子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他的确做到了!”张展说,刚到三亚的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1

袁老的房间在二楼最左侧,房间不大、内部陈设简陋,考虑到袁老坐轮椅不便,基地专门在楼梯安装了轮椅自动升降设备。“老爷子身体稍有好转,就会自己坐轮椅下二楼,不让别人抬下楼,然后又坐着轮椅去试验田转转。”张展的妻子是袁老秘书,也因为这层关系

,他见到袁老的机会很多。他说,袁老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说在这里,可以随时关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进展情况。袁隆平生前在三亚居住的宿舍。记者 刘丽萍 摄他讲述,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三亚开展科研,“从前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因为腿脚不便无法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

今年住院前,袁老还专程去了两趟三亚海棠湾的新基地调研,新基地有300多亩田地,目前有100多亩已经试种,袁老说今后要在这里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晚上会唱唱歌、打打麻将,让老爷子开心!”在张展眼里,袁老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精于钻研;在生活中,却是一位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老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下棋、打排球、游泳、拉小提琴样样在行,甚至还会顽皮地给别人起外号。“前两年,老爷子身体硬朗的时候,喜欢召集我们在基地球场打排球,我喜欢用左手打球,老爷子给我起外号叫‘左撇子’,技术不好的同事被叫‘一瓢’‘二瓢’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2

,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去年12月3日来三亚、今年4月7日回长沙,在三亚的这125天里,袁老大多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吃过早餐后处理一些院士办的事务、专家领导的来访,午餐后休息到三点多,,只要老爷子在,球场上都是欢声笑语。”张展回忆说。工作之余,袁老都在房间看书,经常熬到深夜十

一二点才休息。“晚上的时候,基地同事会到老爷子房间‘娱乐’一下,唱唱歌、打打麻将,让他开心!”张展说,袁老最喜欢听《红梅花儿开》《红色娘子军》等歌曲,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每次都开心得像个孩子。为了让袁老高兴,基地同事还有一个“默契”——打麻将故意给老爷子让牌。“大家都心照不宣,只要一和牌老爷子就会哈哈大笑,上下楼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张展告诉记者,晚上打麻将时间不敢太久,一到休息时间,大家互相使个眼色就纷纷找理由退场。平日里,袁老也常常“逗”大家开心。基地研究员张利伟说,

“老爷子经常给一线科研人员鼓励,时不时自掏腰包给大家发奖金,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元都有,他总开玩笑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2018年10月份水稻亩产达到预期目标,老爷子就在田里给每个一线科研人员奖励一万元,那次我也拿到了奖金。”科研人员、市民自发前来基地献花。记者 刘丽萍 摄“三亚住院期间,无论清醒还是迷糊常常念叨‘杂交水稻’”记者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采访的三个多小时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老爷子视“杂交水稻”如生命,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张展回忆,今年3月10日袁老病情加重,紧急住进了三亚的一所医院治疗,为方便照顾袁老的起居,家人、同事轮流值班照顾,白天两个人、晚上

两个人值守,“我亲身经历,非常感动,老爷子在住院期间,无论清醒状态,还是迷糊状态,口里常常念叨‘杂交水稻’今年种多大面积、制种产量多少、什么时候收等。”袁老性格乐观,为人随和。“老爷子身体好转些,就喜欢跟照顾他的医生、护士开玩笑,也不忘感谢他们的辛苦照顾,说‘我出钱买机票,邀请大家去长沙玩’。”张展说,4月6日那晚,袁老几乎整宿没睡,那晚是他和另一个同事值班,袁老时而迷糊、时而清醒,一直问他们明天几点的航班、什么时候出发、都有哪些人一起回去。“他是我们心中的灯塔,灯塔没了也要一往无前!”5月23日,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基地上空,不少科研人员、市民自发前来献花,有一句留言令人动容:“我们无法抵御浪潮,

《袁隆平在三亚的美好时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